本文作者:admin

经济日报头版刊文: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admin 2024-09-20 07:07:03 44
经济日报头版刊文: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摘要: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这是党中央基于我国经济运行规律和国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准确把握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推进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打通两者结合的断点堵点卡点,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在推动工作中,要坚持系统观念,准确理解“统筹”的深刻内涵,把握好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一致性、问题导向性、相互促进性和协同匹配性。

(一)把握好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一致性。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别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发力,着力点不同但目标方向是一致的,最终都是为了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把握好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导向性。扩大内需旨在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总需求不足,特别是超大规模市场的消费潜力和投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的问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解决我国供给体系对需求升级的动态适配性不够、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短板弱项的问题。

(三)把握好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互促进性。扩大内需既能提振需求,也能消化供给,同时为发挥强大生产能力优势提供了动力和方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了供给,也更好满足不断升级的需求,同时又引领创造出新的需求,促进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发挥。

(四)把握好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协同匹配性。供需关系是一对动态平衡关系,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单兵突进,不注重协同匹配,反而加剧供求失衡。要立足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适应供求关系的动态变化,注重协同发力、衔接匹配。

二、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

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将不断释放,对供给体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好政策“工具箱”,打好政策“组合拳”,为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更强劲、更持久的动力。

(一)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

持续增强消费能力。促进居民就业创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提高非户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可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数量和水平,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抓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保障群众生活需求。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健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落实落细低保扩围增效政策。

积极创新消费场景。稳定扩大实物消费,深入开展汽车、家电等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居民开展旧房装修、局部改造和适老化改造,促进家装家居消费。创新发展服务消费,挖掘农民工市民化、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方面潜在需求,增加有效供给,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服务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商旅文体健多元消费业态融合。大力发展新型消费,积极推进首发经济,促进电子商务、直播经济、在线文娱等数字消费规范发展。办好中国品牌日活动,大力倡导“国货国用”,促进品牌消费。

有效改善消费条件。升级城市消费,加快培育多层级消费中心,提升城市商业体系,优化分层分类的城市消费载体。鼓励利用现有设施转型为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推动便民服务进社区。繁荣农村消费,深入开展绿色产品下乡活动,组织开展“新春行动”“金秋行动”等集中帮销助销活动。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大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

大力优化消费环境。完善促消费政策体系,加快清理制约消费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有序破除消费领域的体制机制障碍和隐性壁垒。支持符合条件的消费基础设施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持续优化消费环境,健全消费标准体系,推进消费品和重点服务消费领域标准建设。开展放心消费行动,完善消费纠纷化解机制,切实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二)充分发挥投资扩内需优供给的关键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扩大投资机制,拓展有效投资空间,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拓展有效投资空间。进一步提高政府投资精准有效性,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加大对人力资本、消费领域以及无形资产的投资支持力度。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各类政府投资资金,通过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更好撬动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决策机制,协同推进投资审批制度改革,规范有序推广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区域评估、标准地改革等投资审批创新经验。完善投资法规制度和执法机制,加强项目事中事后监管。

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场景为牵引、应用为导向推动新型基础设施统建共用。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增强数据感知、传输、存储、运算能力。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交通物流、能源、生态环保、水利、应急、公共服务等深度融合,助力相关行业治理能力提升。优化提升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强化共性基础技术供给。

扩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高质量的产业投资打通供给侧堵点。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信息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推进前沿新材料研发应用,促进重大装备工程应用和产业化发展。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为民间投资健康发展营造公平市场准入环境,健全公平竞争制度框架和政策实施机制。加强民间投资融资保障,优化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引导金融机构降低民营企业融资门槛;发挥投贷联动机制作用,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共享投资项目信息,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新机制,最大程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

(三)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卡点、脆弱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以自主可控、高质量的供给适应满足现有需求,创造引领新的需求。

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行动计划、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数字技术赋能,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打造标志性产品,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深海空天开发等新赛道,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产业链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全面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统一的基础制度规则、统一联通的市场设施、统一的要素资源市场、统一的商品服务市场、统一的市场监管,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