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假期北京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国内周边游、微度假受青睐
来源:北京商报
中秋小长假落下帷幕,周边游、本地游等微度假市场再次走热。9月17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以下简称“北京市文旅局”)公布假期出游数据,中秋假期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817.2万人次,全要素旅游消费金额103.6亿元。从全国来看,部分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中秋假期旅游预订总量较元旦、清明、端午假期均显著增长,是年内三天假期的最高点。中秋三天假期中,周边游、微度假受到游客青睐,以“赏月”为主线,一些旅游企业借机营销,赏月游、赏灯游等各类传统民俗活动备受欢迎。中秋假期恰逢“十一”假期火车票开售,从部分平台火车票预约情况来看,假期前日、首日多车次车票已售罄,今年“十一”假期旅游市场依然火爆。
周边游、微度假是这个中秋假期的主要出游方式。根据携程平台数据,国内周边游的热门目的地包括北京、上海、成都、杭州、广州、南京、深圳、重庆、天津和苏州,从住宿数据来看,中秋假期同省酒店订单占比达到50%以上。
聚焦北京市场,北京市文旅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秋假期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817.2万人次,全要素旅游消费金额103.6亿元;其中,重点监测212家旅游景区(地区)累计游客接待总量769.1万人次,同比增长13.6%,比2019年增长1.4倍;累计营业总收入约3.62亿元,比2019年增长1.3倍。
飞猪数据显示,今年中秋假期,乘坐火车游北京的游客占比近四成。北京酒店预订热度全国第一,北京环球度假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前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等是酒店预订热门区域。
中秋假期,乡村游成为不少北京市民的首选。据北京市文旅局数据,乡村游累计接待游客145.5万人次,营业收入约1.71亿元。另据木鸟民宿发布的《2024中秋假期民宿消费报告》显示,今年中秋假期民宿客单价与今年端午节基本持平。
从全国来看,中秋假期不少游客依然选择短途跨省游。据了解,中短距离的“微度假”增速领先,省内跨城、邻省跨城的高铁游、自驾游增势尤为明显。飞猪数据还显示,今年中秋假期旅游预订总量较元旦、清明、端午假期均显著增长,是年内三天假期的最高点。中秋假期,国内租车预订量环比端午假期增长31%;国内酒店预订量更是远超2019年同期水平,其中高星级酒店、特色民宿占比高达六成。另据途牛发布的《2024中秋出游消费盘点》,周边游主导中秋旅游市场,出游人次占比接近50%。因假期较为短暂,周边游受到消费者青睐。
商家热销“赏月”主题游
行走在路上的游客们也对中秋佳节的“奔赴”作出了另一种阐述,除了奔赴回乡团聚,赏灯看烟火、泛舟赏月、汉服游园等中式旅游方式受到众多游客的追捧。
以北京为例,据北京市文旅局数据,北京园博园“京彩灯会”为历年来全市规模最大、非遗工匠最为集中的盛大灯会,中秋假期三日接待游客13.9万人次。在玩法上,各类传统民俗活动备受青睐。飞猪数据显示,今年中秋假期赏月游、赏灯游的搜索热度分别同比增长61%、267%。
另据携程数据,古镇水乡也展现了传统节日的特色。乌镇重现“走月亮”习俗,游客可穿着汉服提灯走桥、月下畅游;周庄古镇则推出灯彩主题游船等,上述景区中秋假期门票订单量较端午增长了18%。与此同时,节日布置与手工装饰,都让中秋佳节团聚更具“氛围感”。美团数据显示,“中秋灯笼手工”搜索量同比上涨253%,“中秋布置”搜索量上涨200%。
不仅是景区,部分企业也在借“赏月”营销。中国东方航空推出中秋节“赏月航班”之旅,游客可搭乘航班前往山西,航班乘务员们设计了专属本次航班的“悟空+赏月”元素的背景板和欢迎语,并布置在客舱入口处,吸引了众多乘客。同程旅行数据显示,中秋假期期间的“赏月航班”搜索热度较上周增长97%。
集团媒介公关经理李梦然介绍,针对中秋假期,众信旅游会在旅途期间为游客安排中秋团圆饭以及赏月环节,让游客在世界各地依旧可以感受到中秋节的氛围。
部分“十一”热门线路车票已售罄
中秋假期恰逢“十一”假期火车票开售,不少游客已经提前安排好“十一”假期的出行。
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肖鹏表示,由于中秋节小假期和“十一”长假距离较近,部分游客更倾向在“十一”假期选择出行。
从去哪儿火车票预约情况来看,今年“十一”假期旅游市场依然火爆,假期前日、首日多车次车票已售罄。热门短途线路为重庆—成都、天津—北京、上海—杭州、成都—乐山等;热门长线线路为北京—长沙、上海—广州、广州—重庆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教授吴丽云表示,相比三天中秋假期,“十一”假期可以旅游的时间更充裕,相对而言,在“十一”假期出游更受游客的青睐。从舒适度上来说,“十一”假期出游体感会十分舒适,并没有暑期的闷热,能给予游客更好的旅游体验,所以这个假期比较适宜长距离出行。围绕“十一”假期的七天长假,消费者可以安排长线出境游、跨省游,同时也可以安排回家探亲游。可以预计,今年“十一”假期也会迎来较大出游高峰,旅游市场值得期待。
北京商报记者 吴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