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上海产业援藏模式研究①走双向赋能的产业援藏之路

admin 2024-09-15 09:09:04 30
上海产业援藏模式研究①走双向赋能的产业援藏之路摘要: ...

【编者的话】

今年是对口援藏30周年。近期,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走进上海对口支援的日喀则市五县进行深入调研。今天起,澎湃新闻将陆续刊发《上海产业援藏模式研究》系列报道,从援受双方角度系统阐述沪藏两地在产业合作方面的双向赋能。

首篇内容为专访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联络组组长、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彭一浩,聚焦详解上海产业援藏模式、理念及打法。

上海市援藏干部联络组(上海援藏公寓)。本文所有图片均由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联络组提供。

1994年7月,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针。1995年起,上海与日喀则结缘。

时至今年,对口援藏即将迎来30周年,也是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在雪域高原奋战的第二年。2022年7月,这批由110人组成的团队接过了接力棒,对口支援日喀则市五县(江孜、定日、萨迦、拉孜、亚东)。

在这两年间,通过上海援藏的推动,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日喀则市五县的特色产业逐渐明晰和确立,如高原种业、民族手工业、文旅产业、新能源产业、小康村建设配套产业等,带动当地就业和增收的同时,更多的日喀则产品走出西藏,持续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另一方面,日喀则因独特的地理优势及资源禀赋,为来自区外的资金、技术、企业带来了独有的要素保障和发展机遇,上海产业援藏不断显现沪藏两地双向赋能的特征。

2024年8月27日,第四次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在拉萨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出席并讲话,王沪宁在讲话中指出,对口援藏工作开展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显著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以上海理念推动实际工作,用“造血”思路引领产业援藏

澎湃新闻:今年是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联络组援建日喀则的第二年。在刚踏上日喀则这片土地的时候,你们是如何熟悉地方情况的?

彭一浩:我们这一批队伍刚进藏时,面临几个不确定,一是对当地情况不了解,和第九批队伍交接也比较紧凑;二是队员之间基本不认识;三是还要找准援藏工作的着力点。当时有几个思考,上海历届援藏队伍做得都很好,我们这一批的坐标在哪里?在全国援藏一盘棋中,上海队伍的坐标在哪里?在上海的援外工作中,援藏工作的坐标又在哪里?

从实际出发、从数据出发,一直都是上海干部的基本功。所以,我们发起了常态化的社会调研。所有援藏干部,三人一组,跑遍了日喀则的大街小巷,去商超、药店、餐饮、零售、企业等做调研,问需求。一共回收了4500余份问卷,本地干部和群众反馈都很积极。在调研基础上,我们为日喀则加快疫后社会经济恢复提供了富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更重要的是,我们真切地知道了本地群众和经营主体的想法和诉求,掌握了一手情况,给援藏工作开展提供了基础。

上海援藏干部开展入户调研,了解日喀则疫后社会经济恢复情况。

澎湃新闻:在对口援藏一盘棋中,产业援藏在当下起到怎样的作用和意义?

彭一浩:全国对口支援西藏30年来,各地一批批援藏干部接续奋斗,将援藏省市的理念、优势资源、援藏资金等带到西藏,推动了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

这些年来,援藏的方式在不断变化,内涵也在不断深化。其中,有一条主轴是越发清晰和确立的,那就是将给资金、建项目的“输血式”援藏转变为产业援藏的“造血式”援藏。

产业援藏也是上海援藏长期以来的主要工作抓手。我们按照“产业带来就业、就业带动增收、增收促进振兴”的发展思路,在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上,积极对接上海市场与技术,培育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地方稳定发展和就业增收。换句话说,产业援藏项目要有可持续性,不但自身要能运转,还要能带动上中下游的产业协同发展。

同时,也要看到西藏所孕育的要素资源(比如独特的文化、气候、农牧产品等),一旦和东部地区的优势产业、前沿科技相结合,将会迸发出强大的新质生产力,这是一个相互成就、互利共赢的过程。

澎湃新闻:上海作为一个商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在产业援藏进程中能否发挥其理念优势,输出更好更落地的运营思路?

彭一浩:如何用上海理念去引领我们的产业援藏工作,如何在产业援藏中做出差异化,这是我们从一开始就在思考的问题。

西藏最丰富的资源是高原农牧业、新能源产业、民族手工业、加工业等,但是日喀则市地处青藏高原西南部,连接外部的航空、铁路班次较少,每年7-9月雨季是公路病害高发期,冬季还时常发生道路结冰、积雪雪崩。交通便利性和产业配套都比较欠缺、企业的物流成本比较高,这些是在日喀则市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像青稞、牦牛肉等传统西藏产品,如果直接往内地市场输送,还存在附加值不高、内地市场口感匹配度不高等问题。

我们在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后,越发坚定把提高当地原材料附加值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思路,找到我们差异化产业援藏的方向。现在有一批项目就是按这个思路来推进的。

我们正在打造的氆氇产业就是一个例子。氆氇是藏族同胞手工生产的毛织品统称,常被用来缝制藏袍、藏帽、藏靴,也是展示西藏传统手工业的上佳方式。2023年我们引入了“上海工匠”沙涓企业(sandriver)来提升氆氇的附加值,以羊绒为主要面料,在技术培训、织机改造、产品设计、市场通路和推广等多方面,全面激活这个有两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一位藏族阿佳(在藏语中是“姐姐”“大姐”的意思)一天至一天半可织出一条氆氇织品,现在可以拿到三至五百元的加工费,对江孜县当地群众的增收、对氆氇产业的推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4年1月,我们的藏族手工艺人携带氆氇技艺和江孜羊绒产品亮相法国巴黎时尚家居设计展,得到中外一致好评,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为此点赞:向世界展示了西藏的发展,这才是西藏的正确打开方式,也是上海援藏的特色亮点。

阿佳格桑工坊。

沙涓携西藏江孜氆氇亮相2024年法国巴黎Maison&Objet展会。

在种植业,我们也遵循了同样的发展思路。青稞是西藏地区的主粮,大家通常都是想怎么再提高产量,但是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日喀则,亩产五六百斤已经达到一定高度了。我们想的是如何提高青稞的附加值,这就需要跨界融合。一方面,我们去年联系了中国烘焙代表队,把江孜青稞作为面包的主要原材料,去德国慕尼黑参加IBA世界面包竞标赛并获得了总冠军,让世界了解到青稞的营养价值。另一方面,我们与盒马合作,做青稞的深加工和跨界食品,比如青稞八宝饭、青稞爆珠粽、青稞饺子等,不断推陈出新,在盒马上的销路也很好。

中国烘焙代表队使用江孜青稞作为主要原材料在德国慕尼黑IBA世界面包竞标赛上夺冠。

青稞宇宙系列产品在盒马实体店上架。

澎湃新闻:上海援藏对口的日喀则五县情况各有不同,在引进资源和具体项目推进中,如何与当地配合协作?

彭一浩:我们这两年和当地干部群众合作一直比较顺利。当地干部本身自己也需要接触新的理念、新的事物。反过来,我们也尽量在当地没有尝试过的领域选择引入产业。所有的项目,我们自己先行先试,因为前期试错成本低,加上我们也会把发展前景讲透讲清楚,所以一旦有了成果,双方就容易取得更多共识,最终的成果也是惠及地方、留在地方。比如萨迦县的藜麦产业,我们去年试种了2500亩,今年种植面积扩大到1万亩。青稞的田边收购价在每斤2元左右,藜麦的田边收购价在每斤10元左右,而且是利用了边际地,所以种藜麦不影响到青稞的种植,当地老百姓都愿意跟着我们干。又比如拉孜县吉角村易地搬迁项目,县里评价非常好,老百姓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切实改善。慢慢地,大家觉得和上海援藏干部一起干有实惠、有奔头,也越干越有劲、越有趣,这样就能形成良性循环。 

萨迦县麦农喜迎藜麦丰收。

拉孜县吉角村村民乔迁新居。

另外,在这两年里,我们深刻体会到当地的淳朴民风,但是因为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需要我们更主动地去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这个工作理念最后演变成了我们这批队伍首创的“雅布工作法”。在藏语中,雅布表达的是藏族同胞一旦对朋友真的认可,往往会用大拇指沾着白色糌粑在朋友身上点个指印。这个习俗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援藏工作只有为当地百姓多干实事、好事,才能得到真正的认可。我相信,不单单是我们,历届援藏队伍都是这样想的,都是这样做的。

聚焦日喀则当地资源,积极培育特色产业,着力打造高端品牌

澎湃新闻:率先在江孜县打造的氆氇产业已经初具成效,请谈谈后续推进的思路。

彭一浩:前期是解决了氆氇的设计、打板、生产环节。后面要重点解决几个问题,一个是把产业链再往前延伸到原材料。我们检测下来,江孜本地的绒山羊产出的羊绒品质已经达到顶级水准,但是目前在养殖环节、羊绒收购环节做得还不够好,所以我们在精细化操作和品控方面还要去重点提升。只有这样,氆氇产业的高端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落地。

第二个就是产业的复制推广,最后不能仅仅推动江孜县索盖村一个村的老百姓致富。而且羊绒确实有稀缺性,一只绒山羊每年产出的羊绒非常有限。在品控保证的前提下,我们要在邻近村、县去带动更多的藏族阿佳,帮助她们实现家门口的就业和增收。

今年9月,氆氇花型研发中心在江孜县班觉伦布村建成,将推动日喀则的氆氇产业朝着标准化发展,一方面是把从绒山羊育种和养殖、羊绒收购、面料处理、产品设计、打板生产的各环节打通,另一方面是与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接轨。

日喀则市江孜县班觉伦布村氆氇花型研发中心(内部)。

日喀则市江孜县班觉伦布村氆氇花型研发中心(外观)。

澎湃新闻:定日县坐拥珠峰这样一个世界级文旅IP,后续如何运用好珠峰的影响力来带动地方发展?

彭一浩:文旅援藏也是上海产业援藏的一个特色。从客源的角度来说,日喀则定日机场的建成通航是给了定日文旅援藏的一个支点,这个机场是上海机场集团对口援建的项目。在2023年我们启动了援藏旅游包机1.0版本,全年组织了4次“上海—日喀则”包机,输送旅客近400人次,带动当地消费近400万元。同时,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支持下,通过公益捐碳方式,将上海援藏包机的碳排放抵消,做到了“零碳”旅游包机,体现了“把工作足迹留下,把碳足迹带走”的绿色发展理念;2024年我们启动了包机2.0版本,也就是“上海-加德满都-日喀则”跨境援藏旅游包机,同样包含“零碳”理念,一路点亮中尼跨境旅游线路。到目前为止,上海旅游包机已经执行了10架次,我们觉得旅游包机这条路是走得通的。

2023年5月19日,100名游客搭乘首架上海援藏旅游包机飞抵新落成的日喀则定日机场。

2024年5月18日,105名游客即将启程登上“上海—加德满都—日喀则”援藏跨境旅游包机。

从运营来看,近两年上海援藏和定日县一起打造的扎西宗乡小镇配套设施在不断完善,已经涌现了一批酒店和民宿,成为游客通往珠峰景区的必经之地。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珠峰是世界级文旅IP,目前整个景区的开放形态还是偏原始。接下来,我们希望和地方形成更多共识,引入更多更好的上海资源,在吃住行娱购游等方面,全方位地提升珠峰景区的服务运营水平。同时,还要丰富珠峰景区的内涵。现在游客去珠峰还是目的地式的旅游,在珠峰景区附近还有一些藏族村落,我们也在思考未来这些村落在整体运营上能否有些创新?这样一来,游客来珠峰景区在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岸之余,还能享受到度假式的体验。

通过对文旅产业背后消费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我们可以对消费者行为有更深刻的理解,可以把旅游产品做得更好、推得更好。对于文旅援藏,我们也希望双向赋能,一方面是做好珠峰景区的在地工作,另一方面是把西藏文化带到上海。比如,能否让珠峰景区在上海有数字化的展现和体验,目前我们在珠峰景区北大门游客综合服务中心里面的规划展示馆为游客配备了VR眼镜,在数实联动方面做出了初步尝试。

日喀则市定日县珠峰景区北大门游客综合服务中心。

澎湃新闻:从产业援藏的角度,你如何看待新能源项目给当地带来的赋能?

彭一浩:新能源产业也是适合西藏地区资源禀赋的一个发展方向。经过上海援藏招商引资,萨迦县中核30万千瓦风光储一体化项目正在施工建设中,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会达到约6亿度,相当于每年可节约燃烧标准煤约16万吨,减排二氧化硫约4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5万吨。这个项目所在地最高海拔达到5193米,是全球海拔最高、单体容量最大的风电项目,也是西藏地区单机容量最大、规模最大的风电场。除了减少碳排放外,这类项目对当地最大的意义在于可以改善当地能源结构,促进新能源产业上下游的发展。在西藏,风力和光照可以说是最好的自然禀赋,但是风电、光电的效益还没体现出来,主要难点还是弃电率。现在,我们要重点去关注和解决储能和再利用的问题,比如在今后的产业援藏项目中,去找到既能消纳产生的风光电也能和本地结合的相关产业,这个是需要我们重点思考的。

萨迦县中核30万千瓦风光储一体化项目(风能部分)。

萨迦县中核30万千瓦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光伏部分)。

开展“小组团式”援藏,助推日喀则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澎湃新闻:在对口支援日喀则的同时,如何联动援藏的兄弟省市发挥合力?

彭一浩:在长三角,江苏省对口支援拉萨市、浙江省对口支援那曲市、安徽省对口支援山南市。大家在西藏的对口支援地区同样也毗邻相连,于是,我们想把对口援藏的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力量都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在文旅援藏领域,我们可以共享资源,联合开发贯穿拉萨、日喀则、山南、那曲的组团式旅游线路,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拉长游客的在藏时间和体验,对地方来说也是共赢。

在市场援藏领域,我们就开启了一次联动互通的尝试。在今年上海的“55”购物节上,我们邀请了北京市及长三角三省的援藏团队共同举办援藏消费展,来自拉萨、日喀则、那曲、山南4市的93家企业携400多个品类特色产品来上海参展。这是一次“藏品入沪”,像青稞、牦牛肉、藏药、羊绒、天然饮用水等一批特色产品进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市场反响很好。同时,这也是一次市场“小组团”援藏的尝试,因为这次尝试,北京援藏团队也主动邀请我们参加7月份在北京的活动,把王府井商业街的资源留出来给我们做产品展示。

大家逐渐都有了这种意识,共同把西藏好物嫁接到内地市场,这和现在提倡的城市区域联动发展也是一脉相承的。包括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围绕风光电储、固废处理、冷链物流、道路建设等方面,大家也可以共同谋划,提高运营效率。

2024年5月,上海联合北京、江苏、浙江、安徽援藏工作队在上海青浦奥特莱斯启动市场“小组团”援藏消费展。

澎湃新闻:在把日喀则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援建项目为地方带来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往后,是否会有更多因素考量?

彭一浩: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西藏的想象空间在于,可以把日喀则放入西藏面向南亚开放的前沿战略布局中加以谋划。比如,作为面向南亚的开放通道,日喀则可以吸收结合上海经验,把通关的便利化和智慧化提升上去,给内地产业出口提供一条新通道。当然,西藏一些传统文化和艺术,也逐渐开始反哺内地市场。比如氆氇、堆谐、索舞的市场反响都很好,丰富了内地老百姓的精神生活,非常有价值。从未来产业布局来看,不单是日喀则,西藏整体在广泛布局新能源项目,未来是否可能在国家绿电领域为内地市场赋能?现在大家都开始思考这些问题了,接下来就是要把每个项目推动和循环起来。

藏族同胞在上海市徐汇区正大乐城举办的萨迦文化市集上表演民族特色舞蹈。

澎湃新闻:在未来一年里,第十批上海援藏干部联络组有怎样的工作计划?

彭一浩:首先是要始终牢记党中央、沪藏两地党委和政府的殷殷嘱托和关心关爱,深入贯彻落实第四次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部署,把各级领导对援藏工作的指示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有力有效推进日喀则乡村全面振兴,扎扎实实落实援藏“十四五”规划和年度计划,确保按时按期高质量完成规划和计划,更加因地制宜地开展产业帮扶、文旅帮扶、消费帮扶等工作,沿着既定的产业方向延续做深做细,根据不同项目属性,能提级的提级、该形成标准的形成标准。

最后一年里,在做好工作的同时,我们也要把援藏队伍平平安安带回来,因为每一位援藏干部都是我们的宝贵资产。此外,我们还要留出一定的过渡期给下一批援藏同志,他们一上来也会面临人生地不熟的情况,如果我们把既定的工作过渡好,就可以助力下一批同志更有效地衔接上。我相信未来的同志,肯定比我们更成熟、比我们更能干。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