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绿城中国(03900.HK)召开2024年业绩沟通会,董事会主席刘成云、行政总裁郭佳峰、执行总裁耿忠强、副总裁李骏等出席会议。
对于股东应占利润同比降幅接近50%,耿忠强表示利润阶段性承压;关于近50亿元的计提减值,耿忠强坦言这个问题绕不过去;对于近期杭州地王频出,郭佳峰直言“杭州市场确实很热,超出想象了”。
去年股东应占利润同比降48.79%,今年利润指标仍面临压力
期内,公司实现收入1585.46亿元,同比增加20.67%。其中,物业销售收入1205.80亿元,结转收入的物业销售均价为每平方米23145元,同比增加18.96%。
利润方面,期内,绿城中国的毛利为202.25亿元,同比增加18.46%;毛利率为12.76%,较上年同期的12.99%下降0.23个百分点。股东应占利润为15.96亿元,同比下降48.79%,主要是根据市场环境变化,计提若干资产的减值及公平值变动损失净额合计49.17亿元。
对于利润,耿忠强表示,受行业整体大环境的影响,公司的利润阶段性承压,公司也在持续努力,通过成本费用的精细化管控来提质增效。
耿忠强同时表示,计提若干资产的减值及公平值变动损失49.17亿元,同比增长141.6%。其中,存货减值39.25亿元,往来款减值9.5亿元,主要是受房地产市场整体下行,部分业态销售价格不及预期。
对于存货减值,耿忠强坦言,这个问题绕不过去,我也相信存货减值对于当下每一家房企都很难绕开。公司也充分认识到存货减值的大小,对于现金流的修复、利润的修复有重大的影响,所以公司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
耿忠强介绍,来自项目超49亿元的减值,几乎全部来自2021年及之前获取的项目。接下来,这些项目是否需要进一步计提或者冲回,公司会根据市场情况予以及时的调整。
郭佳峰表示,去年,公司结合市场形势、行业的动态,特别是新规产品的不断出现,导致这些老产品的竞争力快速减弱,公司把存量去化作为重中之重去抓。李骏介绍,整个2024年,全公司重难点库存去化实现了422亿元(销售额)。
耿忠强同时表示,近几年,公司的新增投资平均净利率都接近双位数,并且基本上都已经兑现,但是公司2021年之前获取的项目还有一定量的存货在不断结转。2025年公司整体收入相对稳定,受整体市场环境和收入结转结构的影响,以及重难点库存去化的影响,今年的利润指标仍面临着一定的压力,但可以明确地说基本处于底部。
自投项目冲击1600亿元的销售目标
销售方面,2024年绿城中国实现销售额2768亿元。其中,自投项目销售额为1718亿元,代建项目销售额为1050亿元。2024年全年自投板块首开项目去化率约82%。
关于销售目标,李骏介绍,自投项目销售有望冲击1600亿元,争取同比降幅控制在10%范围内。具体来看,期末,公司的存量项目未售货值大概2800亿元,2025年的可售货值约2000亿元,预计能够完成1250亿元的销售额,转化率在42%~45%之间,全力冲击45%。
李骏介绍,经过对公司今年前三季度拿地计划的铺排,预计可转化销售额超过300亿元。代建板块预计全年还是维持在1000亿元左右,和2024年基本持平。
李骏表示, 2025年一季度房地产市场有望能够迎来一个相对良好的开局,可能是全年止跌回稳的开端。公司也观察到,比如杭州、深圳、成都等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回暖迹象;成交基本稳住了,1-2月的市场供给下降约25%,但成交比去年同期还增加1%。
对于绿城自身的销售,刘成云表示,绿城会更加关注权益销售和存量的去化。面对充满挑战和不确定的市场,公司将灵活调整销售策略,实时调整销售规模以及其他经营指标,保障公司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对于市场预期,刘成云表示,房地产市场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经历了近4年的深度调整,2025年开年以来,行业内出现了很多积极的市场信号,叠加国家政策层面的持续加力,我们认为行业已经进入止跌回稳的阶段。
刘成云介绍,各个城市止跌回稳的周期不同步,一二线城市比三四线城市率先企稳,二线城市企稳也存在分化,比如说杭州、成都这些城市表现是比别的二线城市优秀的。
有城市面粉比面包贵,出现局部过热的现象
土地储备方面,期内,绿城中国新增项目42个,总建筑面积约418万平方米,本集团承担成本约484亿元,平均楼面价约每平方米14383元,预计新增货值达1088亿元。北京上海杭州三个城市全年新增货值553亿元,年内实现销售转化约325亿元。
截至2024年底,绿城中国共有土地储备项目146个(包括在建及待建),总建筑面积约为2747万平方米。其中权益总建筑面积约为1785万平方米,地上权益可售面积约为1180万平方米;平均楼面地价每平方米约7901元。
关于绿城中国获取土地的策略,郭佳峰表示,不会一味地提高销售价格,对于明显过热的地块,始终保持理性,不会为了拿地而大幅地放松投资标准。近期公司参拍了北京、杭州等地的部分地块,没有拿到,主要是因为已经超过了公司的理性授权地价。
郭佳峰称,去年10月下旬开始,一些国央企参与积极,部分土地竞买非常激烈,有些地方土地楼面价甚至已经高出原先的住宅限价,面粉比面包贵,出现局部过热的现象。郭佳峰透露,这些大国央企参与的竞争激烈的高价土地,绿城会避开的。
郭佳峰介绍,绿城在聚焦一二线核心城市外,会持续关注浙江省内三四线城市的投资机会。“去年这些(三四线城市的)项目的拍地过程中是见不到国央企的,因为他们的策略都在大城市核心区块,但是今年我们已经看到了他们都来竞争了,他们看到了我们这些项目获利颇丰,所以也忍不住跟我们一起来竞争。”
对于整体土地市场,郭佳峰介绍,当前土地市场回暖比较明显,房地产市场是否迎来反转,有待观察。郭佳峰称,房地产的回暖,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目前的这种好局面,“我认为是一定时间里、阶段性的、地域性的、局部的现象,我们会很谨慎地迎接和应对。”
“杭州市场确实很热,超出我们的想象了”
杭州是绿城的大本营。去年,绿城约45%的销售额来自杭州,目前绿城在杭州的存货超500亿元。
“杭州市场确实很热,超出我们的想象了”,郭佳峰如此评价当下的杭州土地市场。郭佳峰表示,杭州是限购、限价取消比较晚的城市,此前有些有购房需求的人不具备购房资格;或者有些具备购房资格又有购房需求的购房者因为摇号的中签率低,而买不到房;限价时的房子质量和户型未能跟市场匹配。双限放开之后,这些被积压的需求得以释放。
几个共同原因导致了局部出现的特殊产品高热现象,郭佳峰表示,浙江省的购买力会比较大,这种现象会持续一段时间,可能是一年或者一年半;同时,因为杭州“六小龙”等概念还吸引了一些外省的客户,绿城的有些产品中外省客户占一定比例,这也说明省外购房者对杭州房产的看好;杭州每年还有20万左右的新增人口,这些综合因素使得整个市场比较好。
对于杭州土地市场的高热,郭佳峰还给出了另一个原因,政府调整供地节奏。郭佳峰表示,自己从杭州相关政府部门了解到,杭州今年的推地规模与去年相同,但全年70%左右的土地会放在上半年推出。
这样的节奏,大家都会担心上半年不拿,下半年拿不到,推地量少竞争或许会更加激烈,郭佳峰分析房企积极竞拍的心态说到。
热度仅局限于部分区域,市场仍是分化的。郭佳峰表示,一方面,大的央国企对杭州市场非常看好,这一波土地竞买竞争非常激烈;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杭州一些周边的刚需盘去化,并没有跟高端盘一样高歌猛进,没有出现同频的现象。
如何应对当下的市场,郭佳峰称,“近期杭州一浪更比一浪高的地王成交背景下,已经没有绿城的身影,我们有点害怕。在杭州双限取消前后,公司获取的项目兑现都非常好的,都比投决会的要求高一些。”“杭州是我们的大本营,去年公司约45%的销售份额来自杭州,目前公司在手的来自杭州的存货大概有500多亿元,只有一两个刚拿的项目可能有些不确定,其他的都是非常确定的,所以绿城在杭州总体的盘面是非常健康,非常有底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