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残奥会冠军能赚多少钱?

admin 2024-09-13 22:47:04 56
残奥会冠军能赚多少钱?摘要: ...

文 / 王帅

在上周末顺利结束的巴黎残奥会上,中国代表团大获全胜,其中最耀眼的那颗星,无疑要属在游泳项目中爆砍 7 金、职业生涯至今拿下残奥会 9 金 1 银的蒋裕燕。闭幕式的旗手身份,实至名归。

单届 7 金的蒋裕燕堪称本届 MVP。图源:国际残奥委

但如果说蒋裕燕的成绩算是「惊艳」的话,有这么几位残奥会的巨星,履历就可以称之为「吓人」了:

美籍乌克兰裔女子残疾人运动员奥克萨娜 · 玛斯特斯(Oksana Masters),身兼残奥会公路自行车和赛艇、冬残奥会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的跨季选手,到巴黎周期结束已经总共拿到 19 枚残奥奖牌(9 金 7 银 3 铜)

而英国选手萨拉 · 斯托丽(Sarah Storey),更是自 1992 年起就在残奥会争金的无双大神。随着年龄的增长,原本主攻游泳的她在 2008 年的北京强势转型自行车,结果又做到了项目 top。今年 10 月就要年满 47 岁的她,截至目前的总战绩是 19 金 8 银 3 铜,整整 30 枚奖牌

萨拉 · 斯托丽,残奥会历史级的传奇人物。图源:路透社

毋庸置疑,她们是残疾人运动绝对的超巨。

但你知道她们在操心什么吗?

玛斯特斯在夺金后说,「为了比赛,我花了一大笔钱买最新款的竞速自行车,手头的钱基本都用掉了,好在一切有所回报。」

而斯托丽此前接受采访时则提起,在金融危机期间,「我一度打算把房子卖了,只不过最后没卖出去。我本来要参加全国各地的自行车比赛,但因为油费太贵了,每次要不要参赛我都会犹豫好久。

——那一箩筐的残奥会金牌有帮助吗?

「游泳的话,几乎拉不来赞助。自行车会好一些,但品牌也不会给我多少钱,都是装备啊物资什么的。有赞助商供我免费使用各地的健身房,可给我省下了一大笔花销。」

是的,残奥会上的巨星们,每天焦虑的主题和我们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两样——钱。

这也就意味着,即使拿牌拿到手酸,她们依然无法从中获得足够丰厚的报酬,还要为燃油、健身卡和自行车钱头疼。那些没有好成绩的运动员的处境更是可想而知。

玛斯特斯在调试她昂贵的比赛用车。图源:Paris 24

所幸,情况正在好转。

随着多年来残奥会「权利平等」的呼吁逐渐引发关注,取得名次的运动员的物质回报正在得到显著的提升。

虽然整体上和奥运会的差距暂时还无法抹平,但让选手们通过体育赢得更好的生活,本就应该是鼓励和推广残疾人奥林匹克事业最现实、最直接的方法。

同工同酬

2021 年,东京残奥会闭幕前夕,由港星吴君如监制并主演的励志电影《妈妈的神奇小子》在中国内地上映,收获广泛好评。影片取材自中国香港代表团的残奥传奇苏桦伟的真人真事。

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 1996 年苏桦伟拿下残奥会金牌的第一时间,记者蜂拥而至采访吴君如饰演的苏妈妈,问她有没有什么想对社会大众说的话。苏妈妈犹豫片刻后坚定地对镜头回答:「同工同酬!」

右二为主演吴君如,左一为电影原型苏桦伟。图源:《妈妈的神奇小子》电影社媒

同工同酬,这是一个我们可能更多是在性别公平议题里看到的词汇,殊不知,在残疾人权益保障事业中,这个词汇所代表的含义同样任重道远。

包括奥林匹克。

电影中,苏妈妈在 1996 年发出的「同工同酬」的呼喊就没能得到回应。之后很多年,苏桦伟在港府只能领到每月 3000 块的津贴,他和苏妈妈为了要不要多拍广告赚钱还大吵了一架。

现实中,苏桦伟也是靠着好友刘德华(就是刘天王)在公司里给他安排的职位才得以兼顾生计和训练。

图源:苏桦伟个人社媒

当然,如今中国香港的残奥冠军们不必再为每个月几千块发愁了。出征巴黎前,香港马会就开出了金牌 150 万港元、银牌 75 万港元、铜牌 37.5 万港元的奖励,比上届东京残奥会翻了一倍。

只不过,要想追上奥运会金牌 600 万港元「同工同酬」的目标,确实还需要时日。

而作为全世界对奥运奖牌奖励额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新加坡本次向残奥会运动员承诺了冠军 50 万新元、亚军 30 万新元和季军 15 万新元的回报,总额很高,但也只是奥运会的一半。

2016 年,新加坡残疾人选手的同工同酬问题曾经还上升到了议会层面,官方的反馈倒也没有掩饰现状:新加坡奥运和残奥运动员的奖金是由相应的非政府社会实体(新加坡奥运理事会和新加坡残奥理事会)决定的,但它们的赞助招商能力显然是不同的,所以只能结合各自的收入情况发放奖金。

受招商能力所限,新加坡尚未实现同工同酬。图源:MOBOT

还是那句话,就像残奥会的商业价值还无法与奥运会等量齐观,我们也不能苛求对残疾人运动员的奖金迅速实现与奥运的完全匹配。

好消息还是有的。东道主法国,从里约残奥会至今,把政府对残疾人体育的拨款力度累计提到了原先的 250%,终于让残奥会选手的奖金和奥运完全相等(金牌 8 万欧元、银牌 4 万欧元、铜牌 2 万欧元)。

今年年初,加拿大残奥委也公布了最新的「残奥表彰计划」,金牌 2 万加元、银牌 1.5 万、铜牌 1 万的数字和奥运会首次看齐。加拿大的运动员们在得知这一决定后激动地对媒体表示「终于,终于等到了啊!」

迎来历史性进步的还有西班牙。金 9.4 万欧元、银 4.8 万、铜 3 万的奖励不仅和奥运一致,更以冠绝欧洲的数字绝对值体现了对残奥运动员的尊重。

这里特别值得表扬的是马来西亚。虽然不算体育强国,但马来西亚对残奥的同工同酬自 2016 年就达成了。本届残奥会,大马政府直接拍出了金牌 100 万马来西亚林吉特(折合 23 万美元)的奖赏。马来西亚残奥理事会还补充说明,有三家赞助商将在此基础上为金银铜牌再额外提供 1.5 万到 6 万林吉特的奖金。

马来西亚在 2016 年就实现了残奥会奖金与奥运会完全相同。图源:Malay Mail

但同工同酬毕竟只是少数。日本为残奥会金牌划出的 300 万日元(折合 2 万美元)奖金,连奥运会的一半都不到。残奥会的发源地英国,时至今日对残奥会的奖金依然为 0,只有一份年度训练津贴。

中国对于残疾人奥林匹克事业的支持,毫无疑问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虽然国家层面并没有残奥会奖励的明文规定,但各省市县其实都有相应的政策。在我们检索到的《临沂市残疾人参加重大体育比赛奖励办法》和《佛山市参加重大体育比赛奖励办法》中都明确,残奥会前三名可以分别获得奖金人民币 100 万元、60 万元和 30 万元。佛山市的办法中更写明,在残奥会取得 4-8 名的名次也有对应档次的奖金。

更贴心的是,对于盲人选手的领跑员和领骑员,国内的地方政府也做到了少则 50%、多则 100% 的奖金匹配。要知道在国际上,这些付出牺牲丝毫不亚于残疾人选手的特殊参赛者,往往只能拿到奖金额度的 10% — 20%。

对领跑员、领骑员等特殊参赛者的权益保障,也是一种同工同酬。图源:美联社

当然,我们无意「粉饰太平」。19 枚奖牌加身的奥克萨娜 · 玛斯特斯,身价据估算只有不到 100 万美元;30 枚奖牌的萨拉 · 斯托丽,身价也仅为 300 万英镑,还不及英超球员一个赛季的平均薪水。

但也要明白,对残疾人运动员的资金保障,本就是一个伴随残奥会价值「水涨船高」的过程。相信四年后的洛杉矶,会有更多代表团迈出残奥与奥运同工同酬的坚实一步。

钱从哪里来?

6 年前的平昌,美国奥运与残奥委员会(U.S. Olympic & Paralympic Committee)决意让残奥会选手的奖金和奥运「对齐颗粒度」。

在此之前,美国为残奥奖牌的报酬是金牌 7500 刀、银牌 5250 刀、铜牌 3750 刀;而从平昌开始,他们需要支付的「账单」则是金牌 37500 刀、银牌 22500 刀和铜牌 15000 刀。

这就意味着,即使美国残奥代表团的水准维持现状,奖金总额也要比之前高出 4 倍有余。

这可不是一笔小钱。

得益于美国残奥委和奥委会的合并(看看上面的名字),美国奥委会的招商自然足够覆盖残奥的支出。

两组织合并运作让美国残奥委不缺资金。图源:team USA

而独立的加拿大残奥委就更麻烦了。虽然加拿大给运动员的奖金已经不算多了,但预算还是不够。

于是在今年 7 月,加拿大残奥委和加拿大残奥基金会联手发起了针对残奥会的专项公募计划「点燃行动」(IGNITE campaign),所有人登陆网站即可捐款。而该计划的目标是,筹集总共 100 万美金,用以支持加拿大残奥代表团的各项支出——自然,也包括给运动员的奖金。

在「点燃行动」官网上显示的筹款进度。

有 to C 就少不了 to B,公募计划看似是一个面向社会大众的方案,但也为志在提升品牌 CSR 形象的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截至目前,「点燃行动」就已经吸收了 5 家合作伙伴,其中不乏丰田汽车、加拿大石油、加拿大轮胎这样的大财团。毕竟,相比于斤斤计较的赞助权益回报,「为残奥选手提供公益支持」这样的好名声,有时候反而是大企业们更加乐于接受的。

所以还记得美国高了 400% 的奖金吗?同样是在这个 7 月,美国奥委会发起了针对 2028 年洛杉矶奥运会和残奥会的超级备战筹款计划,目标额度是,整整 5 亿美元。项目旨在推动美国在四年后的本土取得「史无前例的成功表现」。

美国宣布 5 亿美元奥运公募计划。图源:美国奥运基金会

总之,在商业化乏力的前提下,政府拨款或者公益募集,目前仍然是残疾人运动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不被看见的」

为了更好地募资,加拿大残奥委还专门编写了一篇科普文章,列举了参加各种残疾人体育运动所必需的花销:一台竞速轮椅需要 1 万美金;一条刀锋假肢的起步价是 5000 块,加装人工膝盖就得 2 万;定制自行车,2 万美元;连门球用的特质眼罩,一只起码也要 50 刀。

这还不算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费、医疗费、服务费等等。根据美国奥委会的计算,参加一届残奥会,平均成本至少要美金 1.2 万元。

门球眼罩的费用都比想象中高出不少。图源:加拿大残奥委

所以每一份奖金对于残疾人选手真的不只是一份荣誉,更可以带来生活境遇的实质改变。

但很遗憾,受困于残奥会关注度的不足,他们的诉求往往「不被看见」。

今年奥运会前,国际田联宣布将为奥运会上的奖牌获得者颁发奖金的新闻,也再一次激起了残疾人运动员对同工同酬的呼吁。

英国轮椅竞速八金得主汉娜 · 柯克罗夫特(Hannah Cockroft)就坦言,「我算是幸运的了,有赞助商愿意为我的金牌掏钱,给我多一些酬劳。这些钱没有很多,但对我真的很重要。国际田联说要给拿奥运金牌的人 5 万美元奖金,我就在想,要是我有那 5 万,就不用为我的婚礼钱发愁了。」‌

汉娜 · 柯克罗夫特为婚礼钱发愁。图源:ardrossanherald

残疾人精英选手的商业价值,同样「不被看见」。

无数选手在这片场地写就了毫不逊色于奥运巨星的传奇故事,但对于品牌而言,给他们一些免费的物资或者服务就已经算是「赞助」了,资金支持可遇不可求,甚至连一份广告都不愿给他们拍。

就像本文第二部分提到的那样,大品牌在展示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时,往往倾向于选择那个空洞的「残疾人体育」的概念,却不愿意多看一眼这些鲜活的个体。

在巴黎,国际制药巨头礼来制药(Eli Lilly)宣布了一项给美国代表团的支持计划,美国在奥运会和残奥会每夺取一枚奖牌或者打破一项纪录,利来制药就会捐出 5000 美元。

然而这项看似能让残奥选手手头宽裕一点的计划,最后却要把累计的总金额捐给美国代表团合作的 24 个慈善组织。运动员仍然没有「被看见」。

企业的残奥支持项目却不愿关注运动员个体。图源:Eli Lilly

我们深知这篇短小的文章改变不了什么,我们只是希望,当大家将「包容」「平等」这些口号挂在嘴边的时候,不妨给残疾人运动员们多一点切实的关注。每个人多做一点,就能推动残疾人奥林匹克事业更好一点。

在人生之路上遍体鳞伤、却依然百折不挠的他们,值得被更多「看见」。

※ 文章封面图片来源:Reuters

微信推送机制再改版,为防止走散,请将「体育产业生态圈」设为⭐星标,接收及时、优质的体育内容。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