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干部干,群众看:基层很忙,为何群众不买账?

admin 2024-08-27 15:04:02 234
干部干,群众看:基层很忙,为何群众不买账?摘要: ...

半月谈评论员 韩朝阳 熊家林

基层治理,需要群众参与。然而在一些地方," 干部干,群众看 " 现象长期存在,甚至演化为 " 干部干,群众看,干的看的都抱怨 ",不能不引人深思。

如中部某地引入智慧管理系统,让群众通过 App 上传身边问题,帮助相关部门发现线索解决问题,执行中却变成了 App 推广和考核排名大战。一方面,当地村庄留守老人多,一些老人连智能手机都没有,根本用不了 App;另一方面,如果上报了问题,最后还是属地自己解决问题。如此闭环管理,导致一些干部只上报清垃圾、搞巡查等日常工作,真正的难题因属地无法解决,所以不敢上报,还出现了乡镇要求村干部撤回上报难题的情况。

这样的工作,基层干部没有成就感,群众没有获得感,其结果只能是 " 干部干,群众看,干的看的都抱怨 "。

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前,这种现象在基层并不鲜见。为何如此?

一是制度设计不接地气,执行落实激化矛盾。" 一些部门乐于设计各种制度框架,理论上都可行,但为何群众无感?" 沿黄地区一位组织部门干部分析,再好的制度设计,如果没有相应的人力物力支撑运转,只是把繁重的治理任务摊派在几个基层干部头上,最终都难免沦为体制内的相互攀比和制度设计者的 " 自娱自乐自嗨 "。

二是缺乏利益联结机制,难靠大家只靠公家。" 村民比较务实,他们是否支持工作,很多时候取决于这项工作能否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南方某地一位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说,村子把场地租给企业办了个小型养鸡场,但养殖场较小,平时用工仅三四人,都是技术人员,难以带动就业,收益又主要用于办公开支,与村民利益联结不足,因此部分村民对养鸡场异味等颇有怨言。

三是看上级眼色为民服务,眼睛朝上走群众路线。有的工作初衷是为群众服务,但成效如何却全看一些未必符合实际的指标、材料等,基层干部疲于应付。矛盾调解员、基层网格员、法制宣传员、信息排查员、禁烧协理员 …… 一个村干部头上戴了一摞 " 帽子 ",导致部门虚活不能不干,群众实事无暇顾及。

四是政策解释不充分不到位,信息不对称诱发怨言。如端午节赛龙舟是热门民俗活动,有的地区出于安全考虑,做出时间、场地等方面的限制。一方面,部分村民觉得扫兴,有些怨言;另一方面,基层干部费心费力,难获理解。其中还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误解,比如有的村庄传出限定水域是为了收费的谣言,实际上限定水域不仅不收费,还免费培训,但 "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干群之间的怨气悄然产生。

改变 " 干部干,群众看,干的看的都抱怨 " 现象,必须把 " 为民服务 " 与 " 群众路线 " 紧密结合。

基层治理中,资源有限是永恒的课题。一方面,要防止少数基层干部习惯依赖行政资源提供服务,遇事总以缺钱缺人为由,推三阻四不作为,或者照抄照搬别处制度设计,机械执行难以落地;另一方面,也要防止部分群众习惯依赖集体资源满足自身需求,不理解、不认可集体事务是村民共同的事,片面强调自家的事就是公家的事。

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到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警惕 " 办公室方案 " 水土不服。为民服务要践行群众路线,先搞清楚群众需要什么、反对什么,不能把 " 拍脑袋、图省事 " 的政策强加给基层,再用考核问责逼着基层干群众无感甚至反感的事。考核问责机制既要盯着基层落实,也要看住决策出台,不落实、慢落实要问责,瞎决策、不纠偏更要问责。

与此同时," 减负、容错 " 要落实到位,让基层干部有时间干实事,有意愿解难事。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