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总局重磅发声 回应银行业利润增速放缓

金融监管总局重磅发声 回应银行业利润增速放缓

admin 2024-08-27 软文合集列表 445 次浏览 0个评论

  21日,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以及主要司局负责人就银行业利润增速放缓、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最新进展、金融消费者保护等众多热点问题作出回应。

  据上述相关负责人介绍,银行业利润增速放缓主要受净息差收窄等影响;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不搞“一刀切”;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建立以来,“白名单”项目获批融资已近1.4万亿元。

  净息差收窄影响银行业利润增速

  上半年,大行及民营银行净利增速为负,引发市场关注。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2024年二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3万亿元,同比增长0.4%,增速有所放缓(一季度增长0.7%)。其中,大行及民营银行净利润均同比出现下滑,增速分别为-2.87%、-1.94%。

  对此,金融监管总局统计与风险监测司司长廖媛媛指出,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持续放缓,主要是受到了贷款利率持续下降、净息差不断收窄的影响。

  今年1~7月,银行新发放企业类贷款平均利率较上年同期下降了39个基点,较前期高点即2021年下降超过100个基点。上半年,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4%,同比下降19个基点,较前期高点下降超过50个基点。

  中国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80%左右,因此,净利息收入增长放缓对利润的影响非常显著。

  另一个影响因素,是近年来商业银行不断降低服务收费,其中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已经连续5年同比下降。

  廖媛媛表示,保持合理的利润水平对于银行及时补充资本金、维持稳健运营、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利润增长放缓压力,近年来,商业银行已通过多种方式内部挖潜、降本增效,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仍处于合理区间。

  对于部分民营银行净利润增速负增长的情况,廖媛媛称,今年上半年,民营银行总体是盈利的,但有几家民营银行净利润同比有所下降,主要是这些银行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加大了拨备计提力度,直接影响了当期利润,导致净利润出现阶段性下滑。

  在实体有效需求不足、监管引导优化供给的双重压力下,今年以来银行资产规模增速持续放缓,净利息收入增长继续承压。

  研究报告认为,考虑到当前有效信贷需求偏弱,稳增长政策存在加码可能,新发放贷款利率特别是按揭贷款利率仍有下行压力;叠加债券投资利率低位置换,全年资产端收益率继续承压。但考虑政策层对银行息差的呵护态度,存贷款同步降息,银行持续加强负债成本管控,负债成本降低有望缓释息差下行压力。

  据悉,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引导银行机构继续加强精细化管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不断提高盈利能力。

  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不搞一刀切

  在银行业整体经营承压的同时,中小金融机构也面临改革化险。全力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被金融监管总局2024年工作会议列为八项重点任务的第一条。

  在我国中小银行中,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及村镇银行的数量占比最大。

  截至6月末,全国共有中小银行(包括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3830家,资产115万亿元,占整个银行业总资产的28%;贷款余额62万亿元,有将近80%投向了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中小保险公司有163家,总资产9.7万亿元,占保险业总资产的30%。

  肖远企表示,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小金融机构总体经营稳健,经营指标和监管指标也都处于健康合理区间。比如,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3%,拨备覆盖率达155%。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无论是综合偿付能力还是核心偿付能力,都在监管比例之上。

  肖远企认为,对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总体上要采取实事求是、稳步推进的原则。不搞一刀切,不搞一个模式方法,坚持“一省一地一策”的形式。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各省份要根据不同情况,兼顾促进发展和防范风险双重目标,探索新机制、新模式。不同地方改革的重点和次序应有所不同。

  比如,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应将化解风险放在首位,适当组建市级农商银行和省级农商银行;而东部地区重在提升法人机构竞争力。

  近年来,农村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力度明显加大,省联社改革加速推进。截至目前,七地已明确改革方案并落地,其中浙江、河南、山西、广西、四川五地选择省级农商联合银行模式,辽宁、海南两地选择省级农商行模式。6月,江西省联社也决定启动江西农商联合银行组建工作。

  对于中小金融机构的具体监管工作,肖远企则提出四方面重点工作:一是狠抓公司治理建设;二是加强行为监管;三是中小金融机构要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四是聚焦主责主业,不盲目求大求全。

  房地产“白名单”项目获批融资近1.4万亿

  房地产融资和行业复苏前景一直备受关注。二季度以来,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调整优化,步入新一轮宽松期。在融资端,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建立并加速推进,一视同仁满足各类房企和项目的合理融资需求。

  谈及融资协调机制建立以来的进展,廖媛媛透露,目前商业银行已审批“白名单”项目5392个,审批通过的融资金额近1.4万亿元。在协调机制推动下,符合规定的“白名单”项目及时获得了资金支持,为促进项目建成交付、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稳定房地产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年1月,住建部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文,指导各地建立了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4月,为推动机制落地见效,成立国家专班进行集中办公,并指导各地成立地方专班开展工作。6月,两部门又联合印发通知,针对提高“白名单”项目的推送效率和质量提出了多项优化措施。

  廖媛媛表示,当前,为做好保交房工作,各城市协调机制正在全面了解所在地在建已售未交付房地产项目信息。对于需要通过“白名单”获得融资支持但尚未满足“白名单”条件标准的项目,协调机制督促银行要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房地产企业要采取措施尽快修复问题项目,城市政府要加强协调,推动符合“白名单”条件标准的项目应纳尽纳。

  “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在加快建立和见效。”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表示,推动需要融资支持的项目应纳尽纳,将有助于更多项目获得融资支持。

  在新一轮房地产政策“组合拳”下,房地产市场总体仍处于调整周期,但呈现边际改善迹象。

  截至目前,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4000多亿元,经营性物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9%,并购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今年1~7月,商业银行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3.1万亿元,有效支持了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建议,“5·17新政”出台后,房地产市场信心尚未明显扭转,一线城市房价下行压力、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压力和民营房企流动性风险不容忽视,稳定房地产市场还需政策持续加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富泽强科贸软文网,本文标题:《金融监管总局重磅发声 回应银行业利润增速放缓》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